zhōngyōngzhīdào

中庸之道

拼音 zhōng yōng zhī dào 怎么读

注音 ㄓㄨㄥ ㄩㄥ ㄓ ㄉㄠˋ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不偏不倚

反义词 厚此薄彼   偏听偏信

中庸之道的意思

折叠展开

中:折中;庸:平常。
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

正音”,读作“zhōng”,不能读作“zhòng”。

辨形”,不能写作“”。

谜语 中路 (谜底: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语本《论语・雍也》。

【典源】

《论语・雍也》

子曰:「 [1]之为德也,其 [2]矣乎!民 [3]久矣。」

注解

[1]中庸: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2]至:极、甚。

[3]鲜:音xiǎn,少。

【典故】

”的概念起源很早,古代圣贤尧、舜、禹对于“”都十分重视。《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意思是说尧传位舜时,以“执中”之道告诫,舜传位于禹,也以此告诫。又《尚书・仲虺之诰》有“建中于民”的说法,意思则是要建立“中正”之道,作为共同的准则。到了西周初年,“”成为一种美好品德的观念,《尚书・酒诰》就提到:“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意思是说人们应该时常观察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思想,以便能够符合“中正”这种不偏倚的美德。“”的观念,经过夏、商、周三代,内涵日益丰富。后来到孔子时加上“”字,提出“中庸”概念,使其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处事态度,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先秦儒家重要的经典文献,原本收录在《礼记》一书里,根据唐人孔颖达《礼记正义》引郑玄〈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到了宋代,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加上《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为之章句集注。对于“中庸”二字的意涵,朱熹《中庸章句》引了程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则成了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事态度,而且是可行之久远的定理。古代能了解“中庸”并加以具体落实者,都是圣贤之人,〈中庸〉曾引孔子的话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赞扬舜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取中道施行于民。可是这种秉持中道的最高美德,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孔门弟子之中,唯有:“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见《礼记・中庸》)孔子因而赞扬颜回待人处事能够秉持中庸、坚守善道。后来“中庸之道”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

【书证】

  • 01.宋・苏舜钦〈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舜钦性不及中庸之道,居常慕烈士之行。幼趋先训,苦心为文,十年余矣。”
  • 02.明・归有光〈亡友方思曾墓表〉:“其一人者果出于数千百人之中,则其所处必有以自异而不肯同于数千百人之为,而其所值又有以激之,是以不克安居徐行,以遽入于中庸之道。”
  • 03.明・吕坤《呻吟语・卷四之四・品藻》:“自中庸之道不明,而人之相病无终已。”
  • 04.《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吾等适才分处,甚得中庸之道,若再推逊,便是矫情沽誉了。”
  • 05.《冷眼观》第二一回:“我所说的这个人,倒是一个不高不低正合中庸之道,就如同那日本人敬重我们华人,请坐椅子的一句和文,译出来是『阁下请挂』四个字名义相同。”
  • 06.《补红楼梦》第三○回:“太上忘情,一时虽巴结不上,然而太过犹如不及,故中庸之道庶乎可矣。”

【用法】

语义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处事态度。

例句

他一向都秉持中庸之道,就事论事,大家都乐于和他共处。

新任主管改采中庸之道,试图解决这项长期争执不定的难题。

历经几番挫败,他才领悟到待人处事,必得遵循中庸之道,情理兼顾。

面对人生起伏不定的际遇,他一本中庸之道,既不曾大喜,也不曾大悲。

校长奉行中庸之道,在推动校务行政上,不曾应付了事,但也不会过度苛求。

【辨识】

同义一毛不拔”及“爱财如命”都有吝啬、舍不得花钱的意思。

异义一毛不拔”侧重于吝啬之表述;“爱财如命”则侧重于贪婪之表述。

例句
一毛不拔”侧重于吝啬之表述;“爱财如命”则侧重于贪婪之表述。例句

中庸之道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the happy mean
  2. 中庸の道(みち)
  3. Doktrin von Maβ und Mitte(der goldene Mittelweg)
  4. держаться промежуточной позиции

中庸之道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hōng,zhòng), 丨部,共4画

㈠ 中 [ zhōng ]

①.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 如: 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

②.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 如: 暗中。房中。中饱。

③.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 如: 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④.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如: 在研究中。

⑤. 特指“中国”。 如: 中式。中文。

⑥. 适于,合于。 如: 中看。

㈡ 中 [ zhòng ]

①. 恰好合上。 如: 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

②. 受到,遭受。 如: 中毒。中计。

③. 科举考试被录取。 如: 中举。中状元。

读音(yōng), 广部,共11画

①. 平常,不高明的。 如: 平庸。庸医。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

②. 需要。 如: 无庸细述。无庸讳言。

③. 岂,怎么。 如: 庸讵(岂,何以,怎么,亦作“庸遽”)。

④. 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 如: 租庸调。

⑤. 功劳。 如: 庸绩(功绩)。

⑥. 古同“佣”,雇佣。

读音(zhī), 丿部,共3画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读音(dào), 辵部,共12画

①. 路,方向,途径。 如: 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②. 指法则、规律。 如: 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 如: 道学。传道。修道。

④. 方法,办法,技术。 如: 门道。医道。

⑤.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⑥.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 如: 道观(guàn )。道士。道姑。道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⑦.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 如: 会道门。一贯道。

⑧. 说,讲。 如: 道白。常言道。能说会道。

⑨. 用语言表示情意。 如: 道喜。道歉。道谢。

⑩. 线条。 如: 铅笔道儿。

⑪.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⑫.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⑬. 量词。 如: 一道大河。两道门。上三道漆。

⑭.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中庸之道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