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
假借的意思
词语解释
假借
1.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例如假借于藏书之家。 —— 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假借外力。
英文make use of;
2.六书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
例如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 —— 《后汉书 · 张衡传》
英文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3.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
4.容忍。
英文tolerate;
5.宽容。
例如大王少假借之。 —— 《战国策 · 燕策》
英文acting county magistrate;
翻译
- 英语 to make use of, to use sth as pretext, under false pretenses, under the guise of, masquerading as, lenient, tolerant, loan character (one of the Six Methods 六書|六书 of forming Chinese characters), character acquiring meanings by phonetic association, also called phonetic loan
- 德语 von etwas Gebrauch machen, mit fremder Hilfe (V)
- 法语 avoir recours à, emprunt (langue), homophone (langue)
引证解释
1.借。
例证《庄子 · 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
《南齐书 · 文学传 · 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 慰祖 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北齐 · 颜之推 《颜氏家训 · 勉学》:“东莞 臧逢世,年二十餘,欲读 班固 《汉书》,苦假借不久,乃……书翰纸末,手写一本。”
宋 · 司马光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尚方纸墨,分于奏御之餘;内阁图书,从其假借之便。”
2.凭借;借助。
例证《韩非子 · 定法》:“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聪,故听莫聪也。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哉?”
《后汉书 · 皇后纪上 · 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宋 · 陶穀 《清异录 · 金稜玉海》:“处士 方为献 诗曰:金稜玉海比连城,假借文章取盛名。”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谓借助他力或凭借势力。
例证《醒世恒言 · 薛录事鱼服证仙》:“你要变鱼不难,何必假借。待我到 河伯 处为你图之。”
清 ·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官府假借难拒也,必给城中官地,恣其囷积,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无过问焉。”
4.授予,给予。
例证唐 ·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荆 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勉劝假借,俾自为之。”
宋 ·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5.宽假,宽容。
例证《战国策 · 燕策三》:“荆軻 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志 · 蜀志 · 魏延传》:“延 ……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 杨仪 不假借 延。”
《新唐书 · 田悦传》:“德宗 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
明 · 李贽 《答周柳塘》:“幸赖真切友朋针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觉悟知非。”
郭沫若 《文艺家的觉悟》:“文笔上的饶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
6.区别,差别。
例证《说郛》卷六二引 宋 · 桑世昌 《临摹》:“参政 苏易简 家有摹本《兰亭》,墨彩鲜浓,纸色微紫,与 唐 朝石本无相假借,盖名手传搨也。”
7.假托,假冒。
例证明 ·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 · 丹铅新录一》:“柳河东 谓《文子》乃后人聚敛而成……其书杂取经、子诸家语以解《道德经》,凡称 老子,皆假借之词。”
清 · 李渔 《蜃中楼 · 传书》:“奴家于归之夕,矢志不与 小龙 成亲……甘为奴婢,如今躯殻虽在 涇河,精灵实归 柳氏,不肯假借虚名者,犹之 范蠡 称 越 大夫, 陶潜 称 晋 处士。”
8.六书之一。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
例证汉 · 许慎 《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
段玉裁 注:“如 汉 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国语辞典
假借
1.借用。
例证《南齐书 · 卷五二 · 文学传 · 崔慰祖传》:“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慰祖亲自取与,未常为辞。”
《南史 · 卷七二 · 文学传 · 袁峻传》:“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
2.凭借、借助。
例证《后汉书 · 卷一〇 · 皇后纪上 · 和熹邓皇后纪》:“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初刻拍案惊奇 · 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宽容。
例证《战国策 · 燕策三》:“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
《三国演义 · 第一〇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
4.六书之一。语言中某些字有音无字形,而借用同音字来表达。如“令”本为发号之义,借为县令之令;“长”本为久远之义,借为县长之长。
例证汉 · 许慎〈说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网络解释
叚借
叚借,是汉语词汇,拼音是jiǎ jiè,解释为假借。
假借的字义分解
假
拼音 jiǎ,jià 部首 人 总笔画 11假 [ jiǎ ] 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 如 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 2. 借用,利用。 如 假借。假货。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公济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3. 〔~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草书称“平~~”。 4.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 如 假设。假使。假令。假如。假若。 假 [ jià ] 1.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 如 假日。假条。病假。 [更多解释]
借
拼音 jiè 部首 人 总笔画 10借 [ jiè ] 1. 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等。 如 借用。借阅。借账。借据。借条。 2. 暂时把财物等给别人使用。 如 借钱给人。 3. 假托。 如 借口。借端。借故。借代。借景。借喻。借题发挥。 4. 依靠。 如 凭借。借势。 [更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