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书
kè shū
刻書
刻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刻书
◎刻版印书。
国语辞典
刻书
◎刊行书籍。中国刻书,始于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
网络解释
刻书
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籍的通称。在印刷技术上有写刻、朱墨印、几色套印之别。中国古代出版的书籍大都是刻书。其中由官府刻印的书称“官刻本”,由私家刻印的书称“家刻本”或“家塾本”,由书商刻印的书称“坊刻本”。
刻书的字义分解
刻
拼音 kè 部首 刀 总笔画 8刻 [ kè ] 1. 雕,用刀子挖。 如 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 2.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 如 五点一刻。 3. 时间。 如 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缓。 4. 形容程度极深。 如 深刻。刻意。刻骨(感受深切入骨)。刻苦。 5. 不厚道。 如 刻毒。刻薄。尖刻。苛刻。 6. 同“克”。 [更多解释]
书
拼音 shū 部首 乙 总笔画 4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 如 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 如 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3. 文件。 如 证书。说明书。 4. 写字或写的字。 如 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5. 写文章。 如 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6. 字体。 如 草书。隶书。楷书。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 如 说书。听书。 [更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