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
sān jiè
三戒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三戒
◎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色、戒斗、戒得。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引证解释
1.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色、戒斗、戒得。
例证《论语 · 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得,贪得。”
汉 · 蔡邕 《司空杨秉碑》:“昔 仲尼 垂三戒,而公克焉。”
明 · 沉璟 《义侠记 · 取威》:“若要保残生,须是守咱三戒也。”
朱谦良 《感怀和病侠》诗:“书生自古崇三戒,侠士何时浄六根。”
2.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
例证宋 · 王应麟 《困学纪闻 · 杂识》:“齐斋 倪公 三戒:不妄出入、不妄言语、不妄忧虑。”
3.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例证清 · 沉復 《浮生六记 · 养生记道》:“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慾并大醉。”
国语辞典
三戒
1.戒色、戒斗、戒得。
例证《论语 · 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汉 · 蔡邕〈太尉杨秉碑〉:“昔仲尼垂三戒,而公克焉。”
2.不妄出入、不妄语言、不妄忧虑。
例证宋 · 王应麟《困学纪闻 · 卷二〇 · 杂识》:“齐斋倪公三戒:不妄出入、不妄语言、不妄忧虑。”
3.文章名。唐 · 柳宗元撰。分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部分,以寓言隐寓鉴戒之意。
网络解释
三戒 (佛教术语)
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三戒 (词语释义)
《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另有词语“三戒”,在佛教、中医和古代文献中分别有不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