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
粽子的意思
词语解释
粽子
◎一种用竹叶或苇叶包成三角锥体或其他形状的糯米食品,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楚人每于端午以竹筒贮米投江祭之。后世沿其习俗,以粽子为端午节食品。又叫“角黍”
英文glutinous rice dumpling;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eves;
翻译
- 英语 glutinous rice and choice of filling wrapped in leaves and boiled
- 德语 pyramidenförmiger Dumpling aus Reis eingewickelt in einem Blatt , (English: pyramid-shaped dumpling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reed leaves) (S, Ess)
- 法语 gâteau de riz glutineux enveloppé dans des feuilles de bambou
国语辞典
粽子
◎我国民间端午节应节的食品。以竹叶或芦叶包裹糯米而成。有各式口味,如肉粽、碱粽、豆沙粽等。
网络解释
粽子 (节庆食物)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种,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食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粽子的字义分解
粽
拼音 zòng 部首 米 总笔画 14粽 [ zòng ] 1. 〔~子〕用箬叶或苇叶裹糯米做成的多角形的食品。亦称“角黎”。也作“糉”。 [更多解释]
子
拼音 zǐ 部首 子 总笔画 3子 [ zǐ ]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 如 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 如 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 如 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 如 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 如 子弹(dàn )。棋子儿。 6. 与“母”相对。 如 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 如 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如 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 如 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 如 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如 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 如 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 如 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 [更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