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子

wù zǐ

ㄨˋ ㄗˇ

兀子的意思

词语解释

兀子wū zǐ

1.即杌子。小矮凳

2.见“兀自”。

国语辞典

兀子wù zi

1.一种方形没有靠背的小凳子

例证宋 · 陆游《老学庵笔记 · 卷四》:“往时士大夫家,妇女椅子兀子,则人皆讥其无法度。”
喻世明言 · 卷一 ·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又哭了一回,把个坐兀子填高,将汗巾兜在梁上,正欲自缢。”

2.兀自、独自

例证《董西厢 · 卷八》:“谁知今日见伊,尚兀子鳏居独自。”
清平山堂话本 · 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兀子的字义分解

  • 拼音部首总笔画 3

    兀 [ wù ] 1.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 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2. 高高地突起。 兀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兀。 3.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 兀那。兀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更多解释]

  • 拼音部首总笔画 3

    子 [ zǐ ]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 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 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 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 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 子弹(dàn )。棋子儿。 6. 与“母”相对。 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 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 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 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 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 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 [更多解释]

兀子的分字组词

近音词、同音词

兀子的相关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