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
yī quē
伊闕
伊阙的意思
词语解释
伊阙
◎地名。在今河南 · 洛阳市南。即春秋 · 周 · 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古关名。在伊阙山上。
引证解释
1.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 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
例证《左传 · 定公八年》:“秋, 晋 · 士鞅 会 成桓公,侵 郑,围 虫牢,报 伊闕 也,遂侵 衞。”
北魏 · 郦道元 《水经注 · 伊水》:“伊水 又北入 伊闕。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春秋 之 闕塞 也。”
唐 · 张说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丘陵对于 伊闕。”
宋 · 王应麟 《困学纪闻 · 河渠 · 禹凿龙门山》:“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辟 伊闕,析 底柱,破 碣石。”
清 · 姚鼐 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有“西登 闕塞 眺 黄河”之句。 郭沫若 《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秦 将 白起 战败 韩国,斩首二十四万于 伊阙。”
2.古关名。在 伊阙 山上。 汉 ·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
例证《后汉书 · 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 ·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 也。”
网络解释
伊阙
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
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
伊阙的字义分解
伊
拼音 yī 部首 人 总笔画 6伊 [ yī ] 1. 彼,他,她。 如 伊说。伊人(那个人,多指女性)。 2. 文言助词。 如 下车伊始。伊谁之力?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 3. 姓。 [更多解释]
阙
拼音 quē,què 部首 门 总笔画 13阙 [ quē ] 1. 古代用作“缺”字。空缺。 如 尚付阙阙。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阙疑。 2. 过错。 如 阙失。 3. 姓。 阙 [ què ] 1.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如 宫阙。 2.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 如 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 京城,宫殿。 如 “城阙辅三秦”。 4.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 如 墓阙。 [更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