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闱
nán wéi
南闈
南闱的意思
词语解释
南闱
1.南门。
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
国语辞典
南闱
1.明、清科举制度时,称江南举行的乡试为“南闱”。于北方顺天府举行的乡试为“北闱”。
2.向南的门户。
例证南朝梁 · 沈约〈直学省愁卧〉诗:“秋风吹广陌,萧瑟入南闱”
网络解释
南闱
明的会试(礼部试、礼闱)从仁宗洪熙元年(1425)起,南人、北人分房取中,规定录取我额中,南人占十分之六,北人十分之四,称为南闱、北闱。宣德、正统间,又是分南、北、中闱,每百人之中,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又北京的顺天乡试贡院,亦称北闱;南京的应天乡试贡院称南闱。清亦称顺天乡试为北闱,江南乡试为南闱。
南闱的字义分解
南
拼音 nán,nā 部首 十 总笔画 9南 [ nán ]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 如 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2. 姓。 南 [ nā ] 1. 〔~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更多解释]
闱
拼音 wéi 部首 门 总笔画 7闱 [ wéi ] 1. 古代宫室两侧的小门。 2. 后妃居处。 如 宫闱。 3. 父母居室。 如 庭闱。 4. 科举时代称试院。 如 春闱。秋闱。闱墨(清代每届乡试会试的试卷,由礼部选定录取的文章,编刻成书)。 [更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