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跖草
yā zhí cǎo
鴨跖草
鸭跖草的意思
词语解释
鸭跖草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花蓝色,结蒴果。茎下部常匍匐地上,节上生根。多生阴湿之地。全草可作猪饲料,也用作清热解毒药。
国语辞典
鸭跖草
◎植物名。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野生草本。茎高尺余,质柔,常倾卧于地面,叶互生,与竹叶相似,花碧蓝色,可作染料或绘画颜料,幼茎亦可食用,略带苦味,是山野、路旁、水边常见的草花。
网络解释
鸭跖草 (鸭跖草科植物)
鸭跖草,拉丁学名:(Commelina communis),别名碧竹子、翠蝴蝶、淡竹叶等。属粉状胚乳目、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
鸭跖草叶形为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叶序为互生,茎为匍匐茎,花朵为聚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花瓣上面两瓣为蓝色,下面一瓣为白色,花苞呈佛焰苞状,绿色,雄蕊有6枚。
产云南、四川、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北美。
鸭跖草的字义分解
鸭
拼音 yā 部首 鸟 总笔画 10鸭 [ yā ] 1. 鸟类的一科,嘴扁腿短,趾间有蹼,善游泳,不能高飞。 如 鸭子。鸭蛋。鸭绒。烤鸭。填鸭。 [更多解释]
跖
拼音 zhí 部首 足 总笔画 12跖 [ zhí ] 1. 同“蹠”。 [更多解释]
草
拼音 cǎo 部首 艸 总笔画 9草 [ cǎo ] 1.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 如 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草原。草坪。草行露宿。草菅人命。 2.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 如 草料。柴草。稻草。 3. 粗糙,不细致。 如 草率(shuài )。草鄙(粗野朴陋)。草具(粗劣的食物)。 4. 汉字的一种书体。 如 草书。草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草。草体(❶指汉字草书;❷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5. 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 如 草拟。草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6. 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 如 草野。草莽。草寇。草贼。 7. 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 如 草鸡。 [更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