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
liù kē
六科的意思
词语解释
六科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唐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唐刘肃《大唐新语 · 厘革》:“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宋景德天圣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绍兴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 · 制度 · 六科》。
2.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分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事,纠其弊误。
3.谓谷、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农作物。
国语辞典
六科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1) 唐代举士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为六科。见《唐六典 · 卷四 · 尚书礼部》。(2) 宋景德、天圣年间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达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政理,可使从政;洞识韬略, 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为六科。见宋 · 王应麟《小学绀珠 · 卷九 · 制度类》。(3) 宋绍兴时以文章典丽、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见宋 · 王应麟《小学绀珠 · 卷九 · 制度类》。
2.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分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行政事务,纠其弊误。
3.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植物。
例证《初刻拍案惊奇 · 卷三三》:“不想遇著荒歉之岁,六科未收。”
网络解释
六科
六科:科举科目
六科:明清官制
六科的字义分解
六
拼音 liù,lù 部首 八 总笔画 4六 [ liù ] 1.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如 六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六甲。六艺(①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②六经)。六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六合(“东”、“南”、“西”、“北”、“上”、“下”,用以指天地和宇宙)。六亲(较早是指“父”、“母”、“妻”、“子”、“兄”、“弟”;泛指所有亲属)。六经(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畜(六种家畜,指“猪”、“牛”、“羊”、“马”、“鸡”、“狗”)。六朝(cháo )(“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后又泛称“南北朝”)。六腑(中医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言诗。六弦琴。 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 六 [ lù ] 1. 〔~安〕地名,在中国安徽省。 2. 〔~合〕地名,在中国江苏省。 [更多解释]
科
拼音 kē 部首 禾 总笔画 9科 [ kē ] 1.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 如 狮子属于猫科。槐树是豆科。 2. 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 如 科室。财务科。 3.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 如 科目。学科。文科。外科。 4. 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 如 科举。科甲。科第。登科。 5. 判定(刑罚)。 如 科处(chù)。科罚。 6. 古典戏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 如 笑科。科白。 7. 古同“棵”。 [更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