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居列切;《集韻》、《韻會》:吉列切;《正韻》:古屑切,𡘋音結。《說文》:人無右臂形。《玉篇》:單也、餘也、後也、短也。《集韻》:健也。《詩・大雅》:靡有孑遺。言周之民無復有遺者。
义又,孑孑,特出貌。《詩・鄘風》:孑孑干旌。
义又,戟也。《周禮・夏官・大司馬(周禮・夏官・司馬)》司戈盾。【註】戈有旁出者爲句孑。《左傳・莊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師孑焉以伐隨。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刅謂之孑,俗作𨥂。
义又,孑孑,水中赤蟲,游水際,遇人則沈,俗呼沙蟲,一名蜎蠉。《淮南子・說林訓》:孑孑爲蟁。【註】倒跂蟲也,化爲蟁,蟁卽蚊也。
义又,姓。見《奇姓通》。
音又,《集韻》:激質切,音吉 —— 義同。
又孑孑,水中赤蟲。游水際,遇人則沈。俗呼沙蟲。一名蜎蠉。《淮南子・說林訓》孑孑爲蟁。
謹照原文兩孑孑𠀤改孑孒。
注解
〔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子部。
〔孑〕字拼音是jié,独体字,可拆字为了、㇀,五行属木。
〔孑〕字造字法是象形。小篆字形,象人缺右臂形。本义是缺少右臂。
〔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é] ⑴ 单独,孤单⑵ 〔~孓〕蚊的幼虫。通称“跟头虫”。⑶ 古同“戟”,古代兵器名。
孑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孑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