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

复制

dòng ㄉㄨㄥˋ tóng ㄊㄨㄥˊ tǒng ㄊㄨㄥˇ

正文・子集中人部共8画
康熙字典

正文子集中

人部

8画

U+4F97

侗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他東切,𡘋音通 —— 無知也。書・顧命》:在後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註】愚也,成王自稱。

又,《廣韻》、《正韻𡘋徒紅切,音同 —— 未成器之人曰侗。倥侗,童蒙也,古作空同。揚子《法言》:倥侗顓蒙。

又,《集韻》、《韻會》:吐孔切;《正韻》:他總切,𡘋音桶 —— 儱侗,直也、長大也。

又,《集韻》:徒弄切,音洞 —— 誠慤也。莊子・庚桑楚》:脩然而往,侗然而來。

索引

武英殿刻本: 第225頁,第12

同文書局本: 第102頁,第12

標點整理本: 第27頁,第2

注解

〔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侗〕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òng、tóng、tǒ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同,五行属

〔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òng] ⑴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⑵ 〔~胴〕形状。⑶ 诚实的样子。 [tóng] ⑴ 幼稚,无知。 [tǒng] ⑴ 同“统”。

侗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侗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