巵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章移切;《正韻》:𣥜而切,𡘋音支。《說文》:圜器也,一名觛,所以節飮食。象人,卪在其下也。《玉篇》:巵,酒器也,受四升。《史記・高祖紀》:奉玉巵,起爲太上皇壽。
义又,染草名。《史記・貨殖傳》:巴蜀亦沃野,地饒巵。【註】巵,烟支,紫赤色也。
音又,《類篇》:丘奇切,音欹 —— 義同。〇【按】《正字通》此字下尚有𠨓字,已入卩部,此復重出,今刪。
注解
〔巵〕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己部。
〔巵〕字拼音是zhī,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𠂋、巴。
〔巵〕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ī] ⑴ 古同“卮”(a。古代酒器,如“柏酒延年共举~。”b。古代一种作染料用的野生植物,可制胭脂。c。支离)。
巵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巵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