愬

复制

ㄙㄨˋ shuò ㄕㄨㄛˋ

正文・卯集上心部共14画
康熙字典

正文卯集上

心部

14画

U+612C

愬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上 部首心部

武英殿刻本: 第946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396頁,第14

標點整理本: 第341頁,第5

廣韻》:桑故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故切 —— 𡘋與訴同。詩・邶風》:薄言往愬。論語》:膚受之愬。

又,通作遡。戰國策》:衞君跣行,吿溯於魏。【註】溯愬同。

又,《廣韻》:山責切;《集韻》:色責切,𡘋音索。韻會》:驚懼謂之愬。易・履卦》:履虎尾,愬愬,終吉。集韻》或作虩,亦作覤。

本作𧩯訴,或从言朔作𧪜,又从心作愬。

注解

〔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上,康熙部首是心部

〔愬〕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ù、shuò,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朔、心

〔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ù] ⑴ 同“诉”。诉说,倾诉《论语·颜渊》:肤受之愬。《诗经·柏舟》:薄言往愬。⑵ 向。 潘岳《西征赋》:“愬黄巷以济潼。”⑶ 告诉,申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与王。” [shuò] ⑴ 恐惧的样子。《公羊传·宣公六年》:”愬而再拜。“

愬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愬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