朒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正字通》:女六切,音衄。《說文》:朔而月見東方曰朒。〇【按】朒,《說文》作肭,非。當从肉。謝莊〈月賦〉朒朓警[⿵門朔],李善註引《說文》亦作朒。餘詳肭字註。
义又,《玉篇》:縮朒,不寬伸之貌。《前漢・五行志》:王侯縮朒不任事。【註】鄭氏曰:縮朒,不任事之貌也。
索引
武英殿刻本: 第1206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505頁,第13字
標點整理本: 第453頁,第7字
謝莊月賦,朒朓警[⿵門朔]。
謹照原文[⿵門朔]改闕。
索引
愛日堂藏本: 第269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9頁,第37字
注解
〔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上,康熙部首是月部。
〔朒〕字是多音字,拼音是nǜ、gǎ,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月、肉。
〔朒〕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ǜ] ⑴ 农历月朔月在东方出现为“朒”,亦名“側慝”。《説文•月部》:“朒,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朒。”⑵ 不足;亏缺。《九章算術•盈不足》“盈不足”晋劉徽注:“盈者謂之朓,不足者謂之朒。”⑶ 退缩,不伸展;迟缓貌。《玉篇•月部》:“朒,縮朒,不寬伸之皃。”清⑷ 扭,折伤。《水滸全傳》第四十二回:“有幾個攧翻了的,也有閃朒腿的,爬得起來,奔命走出廟門。”㈡ [gǎ] ⑴ gǎ ㄍㄚˇ 〔~~〕方言,(幼儿语)肉,如“吃~~”。
朒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朒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