柲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韻會》𡘋兵媚切,音祕 —— 柲,攢也。《廣韻》:戟柄。《周禮・冬官・考工記》:戈柲六尺有六寸。《左傳・昭七年》:君王命剝圭以爲鏚柲。
义又,檠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檠曰柲。《詩・秦風》「竹閉緄縢」作閉。
义又,《廣雅》:丘上有木曰柲丘。
音又,《唐韻》:𤰞吉切,音必。又,《集韻》:薄必切;《正韻》:薄密切,𡘋音弼 —— 義𡘋同。或作鉍。
音又,毗必切,音邲 —— 偶也。
音又,《廣韻》:鄙密切,音筆 —— 柄也。
音又,《廣韻》:蒲結切,音蹩 —— 支柄。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檠曰柲。
謹按考工記無弓檠曰柲之文,今改儀禮旣夕記有柲。註弓檠也。
注解
〔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柲〕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ì、bié,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必,五行属木。
〔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ì] ⑴ 兵器的柄;亦泛指器物的柄:“戈~六尺有六寸。”⑵ 弓檠,绑在弓里保护弓的竹片:“弓矢之新沽功……有~。”⑶ 刺。⑷ 偶。㈡ [bié] ⑴ 拗。⑵ 戾。⑶ 手推物。
柲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柲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