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正韻》:雌由切,𡘋音秋。《說文》:梓也。《韻會》:楸與梓,本同末異,若檜之柏葉松身。《爾雅・釋木》:槐,大而皵,楸;小而皵,榎 —— 則楸又槐屬也。《𡌨雅》:楸梧早脫,故楸謂之秋。楸,美木也。一作萩。《史記・貨殖傳》:淮北常山巴南河濟之閒千樹萩,其人與千戸侯等。《述異記》:越人多橘柚園,歲出橘稅,謂之橙橘戸。中山又有楸戸,著名楸籍者也。曹植〈名都篇〉:走馬長楸閒。
义又,苦楸。《詩》北山有楰。【疏】其樹葉木理如楸。山楸之異者,今人謂之苦楸是也。
义又,楸枰,棊局也。段成式〈觀棊〉詩:閒對奕楸傾一壷。沈彬詩:井里交連側局楸。
注解
〔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楸〕字拼音是qiū,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木、秋,五行属木。
〔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iū] ⑴ 落叶乔木,干高叶大,木材质地致密,耐湿,可造船,亦可做器具
楸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楸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