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复制

máo ㄇㄠˊ

正文・辰集下毛部共4画
康熙字典

正文辰集下

毛部

4画

U+6BDB

毛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下 部首毛部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𡘋音旄。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詩・小雅》:不屬于毛。【註】毛者,體骨之餘,氣末屬也。周禮・秋官》:司儀王燕,則諸侯毛。【鄭註】謂以須髮坐也。〈齊語〉:班序顚毛,以爲民紀。【註】顚,頂也;毛,髮也 —— 次列頂髮之白黑,使長幼有等。

又,髮班白曰二毛。禮・檀弓》:古之征伐者,不獲二毛。

又,獸爲毛蟲。周禮・地官》: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註】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禮・月令》:孟秋之月,其蟲毛。又,〈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正義》曰:羽,鳥也;毛,獸也。

又,犧牲純色曰毛。史記・三王世家》: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羣公不毛。【註】何休曰:不毛,不純毛也。

又,草也。左傳・隱三年》:㵎溪沼沚之毛。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又,桑麻五穀之屬皆曰毛。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有里布。【註】鄭司農云:謂不種桑麻也。公羊傳・宣十二年》:錫之不毛之地。【註】不毛者,磽确不生五穀。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爲輔,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草木爲之毛。

又,去毛曰毛。詩・魯頌》:毛炰胾羹。【註】毛炰,爛去其毛而炰之。

又,柔毛,羊也。禮・曲禮》:羊曰柔毛。

又,莎草曰地毛。見《廣雅》。又,扻毛,鹽草也。見雷斆《炮炙・序》。

又,高麗方言謂苧曰毛、苧布曰毛施背。見《雞林類事》。又,閩南人謂毛曰膜。見《井觀瑣言》。又,梵言欽跋羅,此云毛;顩鉢羅,《西域記》云:織細羊毛;褐賴縭,《西域記》云:織野獸毛。

又,國名。又,姓。左傳・僖二十四年》:魯衞毛耼,文之昭也。廣韻》:周武王弟毛公,後以爲氏;本居鉅鹿,避讎滎陽。漢毛亨治《》,作《訓詁傳》以授從子萇,時稱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

又,竹名。顧愷之《竹譜》:南嶺有毛竹。劉美之《續竹譜》:毛竹,生武夷山。李商隱詩:武夷洞裏毛生竹。

又,與髦通。儀禮・士喪禮》:馬不齊髦。【註】今文髦爲毛。

亦作㲝。周禮・天官・司裘》〔註〕:中秋鳥獸㲝毨。

亦作旄。史記・夏本紀》:羽旄齒革。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 —— 擇也。鄭康成說:或从手作㧌,通作芼。

又,蒙晡切,音模。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後漢・馮衍傳》:饑者毛食。【註】太子賢曰:案,《衍集》作無,今俗語猶然者,豈古語亦通乎。當讀如模。

集韻》:又作𦒷

索引

武英殿刻本: 第1414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591頁,第22

標點整理本: 第541頁,第22

考證

卷目考證・辰集下 部首毛部

《史記・夏本紀》羽𣬵齒革。

謹照原文𣬵改旄。

索引

愛日堂藏本: 第345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653頁,第40

注解

〔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毛部

〔毛〕字拼音是máo,独体字,五行属

〔毛〕字造字法是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是眉毛、头发、兽毛。

〔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máo] ⑴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⑵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⑶ 衣物上的霉菌⑷ 粗糙,没有加工的⑸ 不是纯净的⑹ 行动急躁⑺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⑻ 小⑼ 货币贬值⑽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⑾ 姓。

毛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毛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