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余頃切;《集韻》、《韻會》、《正韻》:庾頃切,𡘋音穎 —— 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荆州,其浸潁、湛。《水經》: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
义又,《前漢・地理志》:潁陽、潁隂、臨潁,三縣皆屬潁川郡。〇【按】《正字通》入頁部,今依《說文》,凡熲、穎、㯋、潁俱改入火、禾、木、水等部。
注解
〔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潁〕字拼音是yǐ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頃、水、;、匕、水、頁。
〔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ǐng] ⑴ 水名。今稱潁河。發源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東南流至安徽省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説文•水部》:“潁,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⑵ 古地名。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潁水以北。本為春秋時周邑,後屬鄭。《左傳•昭公元年》:“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於潁。”⑶ 古州名。北魏孝昌四年置,轄汝陰、弋陰、北陳留、潁川等二十郡。後廢。唐武德四年置信州,六年改名潁州,州治即今安徽省阜陽市。《魏書•地形志中》:“潁州,孝昌四年置……領郡二十,縣四十。”⑷ 姓。《古今姓氏書辯證•静韻》:“潁,哪地也,鄭大夫考叔為潁谷封人,因以為氏。後漢陳留長安人潁容,字子嚴,撰《春秋釋例》,至今望出陳留。宋著作佐郎潁贄,策中賢良方正科,遷太子中允。”
潁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潁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