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𥾟
义《廣韻》、《集韻》、《韻會》𡘋同。《說文》,或从其作綦。《博雅》:綦,綺綵也。《書・顧命》:四人綦弁。【傳】綦文鹿子皮弁。【疏】鄭康成云:靑黑曰綦。王肅云:綦,赤黑色。又,《詩・鄭風》:縞衣綦巾。【傳】綦巾,蒼艾色女服也。〇【按】《說文》引《詩》作綥巾,云未嫁女所服。
义又,《儀禮・士喪禮》:綦繫于踵。【註】綦,屨繫也,所以拘止屨也。
义又,《荀子・王霸篇》:綦大而王,綦小而亡。【又】目欲綦色,耳欲綦聲。【註】綦,極也。綦,或爲其,傳寫誤耳。
义又,姓。《廣韻》:何氏《姓苑》云義興人。
音又,《集韻》:渠記切,音忌 —— 義同。
注解
〔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綦〕字拼音是qí,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其、糸,五行属木。
〔綦〕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糸,其声。糸( mì ),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本义是苍灰色。
〔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í] ⑴ 青黑色⑵ 极,很⑶ 姓。
綦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綦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