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复制

cǎo ㄘㄠˇ

正文・申集上艸部共12画
康熙字典

正文申集上

艸部

12画

U+8349

草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67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030頁,第17

標點整理本: 第998頁,第15

古文:

唐韻》:采老切;《集韻》:在早切;《韻會》、《正韻》:采早切,𡘋音懆。說文》作艸,百卉也。經典相承作草。書・禹貢》:厥草惟繇。詩・小雅》:在彼豐草。禮・祭統》: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註】草艾謂艾取草也。論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大戴禮・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

又,《史記・陳丞相世家》:惡草具進。【註】草,粗也。

又,《篇海》:苟𥳑曰草草。春秋・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淸。【註】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𥳑其禮也。【疏】草次,猶造次也。

又,《詩・小雅》:勞人草草。【傳】草草,勞心也。

又,《易・屯卦》:天造草昧。【疏】言天造萬物于草創之始。

又,《前漢・淮南王傳》: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迺遣。【註】謂爲文之草藳。〈百官志〉〔註〕: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後漢・𨻰寵傳》:蕭何草律。

又,〈魏志・衞覬傳〉:覬好古文,隷、草無所不善。

又,姓。正字通》:草中。

又,《韻補》:脞五切,徂上聲。徐幹〈齊都賦〉:焚梗林,燎圃草。

又,此苟切,凑上聲。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嬙之素肘;形便纖以嬋娟兮,若流風之靡草。

又,《說文》:自保切,音皂 —— 斗櫟實也,橡斗子。徐鉉曰: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爲黑色之皁。案,櫟實可染白爲黑,故曰草,通用。今俗書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無意義。

卷目考證・申集上 部首艸部

愛日堂藏本: 第587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1666頁,第10

《說文》自保切,音皁。斗櫟實也,橡斗子。

謹照原文皁下增草字。橡斗上增一曰二字。

《徐鉉曰》實可染白爲黑。

謹照原文白改帛。

注解

〔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草〕字拼音是cǎ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早,五行属

〔草〕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 lì )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是栎实。

〔草〕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ǎo] ⑴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⑵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⑶ 粗糙,不细致⑷ 汉字的一种书体⑸ 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⑹ 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⑺ 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

草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草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