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蘇貫切,音算。《韻會》:葷菜也。《古今注》:蒜,卵蒜也,俗謂之小蒜。《爾雅翼》:大蒜爲葫,小蒜爲蒜。《高士傳》: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士,周黨見其含菽飮水,遺以生蒜。
义又,古以銀蒜押簾。庾信詩:幔繩金麥穗,簾鉤銀蒜條。《文選・顏延年侍遊蒜山詩》〔註〕:蒜山在潤州西二里。
义《干祿字書》:蒜,俗亦作䔉。
注解
〔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蒜〕字拼音是su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祘,五行属木。
〔蒜〕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祘( suàn )声。本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大蒜、小蒜两种。
〔蒜〕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uàn] ⑴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分瓣,按皮色不同分为紫皮种和白皮种。味辣,有刺激性气味,可食用或供调味,亦可入药(通称“大蒜”)
蒜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蒜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