蜮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雨逼切;《正韻》:越逼切,𡘋音域。《說文》:短狐也。《詩・小雅》:爲鬼爲蜮。亦作𧌒。《春秋・莊十八年》:秋有𧌒。【註】蜮,短狐也,《本草》謂之射工,蓋以含沙射人爲災。〈五行傳〉曰:𧌒如鼈,三足,生於南越,一名射影。在水中,人在岸上,影見水中,投人影則殺之,故曰射影;或謂含沙射人,入皮肌,其創如疥。服虔云:徧身濩濩或或,故爲災。《公羊傳》:𧌒之猶言惑也。
义又,山名。《山海經》: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义又,與魊通。張衡〈東京賦〉:况鬾𧌒與畢方。【註】《漢舊儀》曰:魊,鬼也。魊、𧌒古字通。
音又,《韻會》:獲北切,音或 —— 義同。
注解
〔蜮〕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蜮〕字拼音是yù,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虫、或,五行属木。
〔蜮〕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虫,或( yù )声。本义是鬼名。传说中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
〔蜮〕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ù] ⑴ 传说中一种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
蜮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蜮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