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𧕠
音《唐韻》:職戎切;《集韻》、《韻會》:之戎切,𡘋音終。《說文》:蝗也。《爾雅・釋蟲》:𧒂螽,蠜。【註】𧒂螽,一名蠜。【陸璣疏】今人謂蝗子爲螽子,兗州人謂之螣,《詩》云「喓喓草蟲,趯趯𧒂螽」是也。
音又,《詩・周南》:螽斯羽。【傳】螽斯,蜙蝑也。【疏】蜙蝑,長而靑,長角、長股,股鳴者也。或謂似蝗而小,斑黑,其股狀如玳瑁,五月中,以兩股相切作聲,聞數步者也㊟〔「謂似蝗而小」下,「玳瑁」下脫一「叉」字,「聞數步者也」本作「聞十數步」。《十三經注》本作:謂似蝗而小,班黑,其股狀如玳瑁叉,五月中,以兩股相切作聲,聞十數步〕。
义又,《爾雅・釋蟲》:蟿螽,螇蚸。【疏】形似蜙蝑而細長,飛翅作聲者是也。
义又,〈釋蟲〉:土螽,蠰谿。【疏】土螽,今謂之土𧎩,似蝗而小,善跳者也。
义《說文》本作𧍸,《集韻》或作𧑄、𧕠。
注解
〔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螽〕字拼音是zhō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冬、䖵,五行属火。
〔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ōng] ⑴ 〔~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对农作物有害。⑵ 〔阜~〕即“蚱蜢”。
螽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螽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