鵁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古肴切;《集韻》、《正韻》:居肴切,𡘋音交。《說文》:鵁鶄也。《爾雅・釋鳥》:鳽,鵁靑。【郭註】似鳧,脚高,毛冠。【郉疏】鵁鶄,一名鳽。《博物志》:鵁鶄,巢於高樹,生子穴中,銜其母翼,飛下飮食。師曠《禽經》:鵁鶄,睛交而孕。又曰:旋目其名鷃,方目其名鴋。司馬相如〈上林賦〉:鵁鶄䴋目。《正字通》:鵁鶄,似鳧,脚高,觜丹,頂有紅毛如冠。
音又,鵁鸕。《爾雅・釋鳥》:鴢,頭鵁。【郭註】似鳧,江東謂之魚鵁。【釋文】許交切,音骹。【郉疏】一名頭鵁。司馬相如〈上林賦〉:𪈁鴜鵁鸕。【註】魚鵁也。
义又,《山海經》:蔓聮山有鳥,羣居而朋飛,其毛如雌雉,名曰鵁。
音又,《集韻》:虛交切,音虓 —— 義同。
注解
〔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鳥部。
〔鵁〕字拼音是jiā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交、鳥。
〔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āo] ⑴ 〔~鶄( jīng )〕一种水鸟,即“赤头鹭”。嘴长,脚高,体长约五十厘米。入夏,雄的头、颈及羽冠呈栗红色。分布于中国南方及印度等地。
鵁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鵁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