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亦作“序”,为一种文章体裁,用以对作品内容进行介绍或评价。本篇从多个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阐述:追溯古文字书契的起源;论述周代以“六书”教授“小学”的教育传统;评述周末政局动荡导致文字缺乏统一的局面;探讨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意义;梳理西汉时期文字学的发展脉络;解析王莽时代复兴古文的文化背景;剖析当时“俗儒鄙夫”对文字误解的现象及其根源;概述《说文解字》的体例结构及编纂特点。 其中,《说文解字》所总结的六种造字法——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不仅揭示了汉字构造的内在规律,更对后世汉字研究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译文对照)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葢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敎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葢依類象形,故謂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字者,孳乳而濅多也。箸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敎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大史籒,箸《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同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矦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法異令,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毌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译文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興,有艸書。
译文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尉律:學僮十七巳上,始試,諷籒書九千字,乃得爲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大史幷課,最者以爲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译文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郞楊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巳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译文
汉宣帝时,征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汉平帝时,征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集大家的解说着了《训纂篇》。《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卽古文而異也。三曰篆書,卽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書,卽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矦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卽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译文
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古文字数据)彼此多相似,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爲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諠稱秦之隸書爲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爲長,人持十爲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籒》。俗儒啚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覩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爲祕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僊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译文
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说什么「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里会改变昵」?他们竟然瞎说:「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人握十是斗。」「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掌刑官解说法令,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比如「苛人受钱」(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说,「苛」字(上为「止」,下为「句」),意思是「止句」。类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说)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粗俗浅薄的人,欣赏自己习见的东酉,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把古文典籍看成异端,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他们)探究圣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便说《仓颉篇》是黄帝时代为书写的,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子承嗣的深意。他们迷误不通,能不违背事理吗?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也夫。」葢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葢文字者,經埶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
译文
《尚书》记载,舜帝说;「我想看看古人绘制的图像。」这话表明舜帝制订制度,必按旧典行事,而不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又说:「(这种「存疑精神」)现在的人没有了啊!」(「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闻不间,(而是担心)人若凭着自己的猜想去解释古史古事,那就会弄得是非没有定准;巧言诡辩将给世上的学习、研究者造成疑团、困扰。文字是经史百家之书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条件,前人用它记述自己的经验传示给后人,后人依靠它认识古代的历史。孔子说「本立而道生」,这是因为(确立了根本)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奥的道理,而不会再受困扰。
今敘篆文,合以古籒,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羣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咸覩,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其偁《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葢闕如也。
译文
现在我叙列篆文,参照古文、籀文,博采诸家之说,做到出言无论大小,都确凿有证,在考稽的基础上撰写出自己的说解。我想用这部书总编万物,剖辨谬误,使学习的人了悟(文字的本原),通达文字的妙意。我采用分立部首、以部首系联字头的办法编排文字,使它们不相错杂。万事万物都能从本书里见到,没有哪一样不涉及、不记载的。遇到读者不易明了的事物,我就援用可资说明的东西比喻它。书中提到孟喜的《易经》,孔安国的《尚书》,毛亨的《诗经》以及《周礼》《左传》《论语》《孝经》等,都指古文版本。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论。……
敍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爲耑。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於亥,知化窮冥。
译文
《叙》文开列了十四篇五百四十部的目录。(本书收编汉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解说词总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本书在部首排列上,把「一」部放在开头,编排汉字按照「类」相同则相聚的原则进行,使事物按照群体分开;「同条」者牵属一处,「同理」者贯连一起,排字有序,不相杂乱,依据字形逐个地系联字头;从「一」字起头,申引、系联开去,探究了上万个汉字的造字本原;把「亥」字列在篇末,从而可知变化至于穷极而复归于「一」。
于時大漢,聖德熙明。承天稽唐,敷崇殷中。遐邇被澤,渥衍沛滂。廣業甄微,學士知方。探賾索隱,厥誼可傳。
译文
时在汉朝,圣德熙熙,灿如日明,光武皇帝上承天命,躬行尧帝之道创建了大业,中华内外尽受汉皇之恩,这恩泽如雨如潮极大极盛。(皇家)隆兴学业,选拔人才不遗细民百姓;学士们知道治学之要,研讨(文字非常)精深,他们的见解可以传示后人(所以我采编以成此书)。这时是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正月初一。
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縉雲相黃,共承高辛。太岳左夏,呂叔作藩,俾矦于許。世祚遺靈,自彼徂召,宅此汝瀕。竊卬景行,敢涉聖門。其弘如何,節彼南山。欲罷不能,旣竭愚才。惜道之味(昧),聞疑載疑。演贊其志,次列微辭。知此者稀,儻昭所尤,庶有達者,理而董之。
译文
我是许氏的苗裔,祖宗应从炎帝、神农算起。远祖缙云氏辅佐过黄帝,远祖共工氏的帝位被高辛氏接替,远祖太岳氏辅佐夏禹,太岳氏的后人吕叔护卫周朝,被周天子分封到许,托庇祖宗护佑,许氏世代相继。自那以后许家又从许地迁到汝南,从此我的嫡宗就住在汝水边。
我仰慕圣人,不揣冒昧想挨近圣人之门。圣门高大得怎样?像南山一样崔巍。我想中途作罢,但又不能。我已经用尽了鲁钝之才,可惜「道味」未通,听到「疑」也只能记个「疑」。我推演圣人造字之意,编述了自己的浅薄见解。我对这门学问懂得不多,倘若有明显错误,希望通家纠正它!
粵在永元,困頓之秊,孟陬之月,朔日甲申。
召陵萬歲里公乘艸莽臣沖,稽首再拜,上書皇帝陛下:
臣伏見陛下,神明盛德,承遵聖業,上考度於天,下流化於民,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萬國咸寧,神人以和,猶復深惟五經之妙,皆爲漢制。博采幽遠,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先帝詔侍中騎都尉賈逵,修理舊文。殊埶異術,王敎一耑,苟有可以加於國者,靡不悉集。《易》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書》曰: 「人之有能有爲,使羞其行,而國其昌。」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愼,本從逵受古學。葢聖人不空作,皆有依據。今五經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自周禮、漢律,皆當學六書,貫通其意,恐巧說衺辭,使學者疑。愼博問通人,考之於逵,作《說文解字》。六埶羣書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艸木、鳥獸䖵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凡十五卷,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愼前以詔書校書東觀。敎小黃門孟生、李喜等,以文字未定,未奏上。今愼巳病,遣臣齎詣闕。愼又學《孝經》孔氏古文說。古文《孝經》者,孝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建武時,給事中議郞衞宏所校,皆口傳,官無其說,謹撰具一篇幷上。
臣沖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辠死辠,䭫首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建光元年九月己亥朔二十日戊午上
召上書者,汝南許沖,詣左掖門外會令幷齎所上書。十月十九日,中黃門饒喜,以詔書賜召陵公乘許沖布四十匹。卽日受詔朱雀掖門。敕勿謝。
备注:译文部分来自台湾大学臺大中文系 徐富昌
序言鉴赏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文字起源的总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庖犧氏作八卦
《说文序》云:“古者庖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许慎将庖犠氏作八卦列为文字起源的第一阶段。在此前的《淮南子》《易》《尚书序》等文献中,虽提及庖犠作八卦,但并未将其与文字起源直接关联。
八卦与文字的相关性在于,它们皆为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八卦在西汉《焦氏易林》中演变为4096卦,可视为4096种“符号”,具备一定的文字性质。此外,在昭王时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鼎”铭文、安阳四盘磨卜骨、西周遗址卜骨等考古遗存中,发现了一种“奇文”,张政良认为这些符号是八卦系统的卦象。
八卦不仅用于占卜,还可能用作族徽,这些象形符号对文字的产生具有启示意义。八卦亦可表示数字,体现出符号与文字的渐进关系。因此,许慎将八卦纳入文字萌芽范围的论述有其合理性。他已意识到八卦是一种表意符号。
2. 神农结绳
《说文序》云:“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许慎的说法可能受《老子》《庄子》相关记载影响。尽管关于结绳的直接考古证据较少,但人类学和考古学资料表明,结绳在文字出现前普遍用于记录。如云南景颇族以刀柄穗子打结计算日程。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显示,许多文字具有结绳的痕迹,如金文中的“卖”字。结绳记录与早期文字的关系可见一斑。
3. 仓颉造字
《说文序》云:“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仓颉造字的传说自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吕氏春秋·君守》有云:“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文献亦有类似记载。
关于“初造书契”的解释,一种认为“书”与“契”分开,即仓颉创造了文字和契刻两种记录方式;另一种认为“书契”连读,指仓颉创造了书契记录方法。青海柳湾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可视为“书”“契”并存的证据。
4. 三王五帝阶段
《说文序》云:“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许慎关于三王五帝阶段的描述,虽缺乏考古证据,但反映了他对文字历史发展过程的意识。从黄帝造书契到周宣王大篆、左氏古文,必然经历过复杂的演变过程,只是具体细节难以考证,故许慎只能笼统概括为“改易殊体”。
评述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吸收、整理了前人关于文字起源的观点,同时融入个人见解。由于受时代局限,当时的考古资料较少,他的某些假设可能存在偏差。然而,关于八卦、结绳、书契的总结多有依据,其论述总体上是可信的。
真正的文字起源,应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创造和完善的过程。仓颉造字的传说或许夸大了个人作用,但有人将零散的符号系统整理、统一为较完整的文字体系是可能的,只是此人是否为仓颉尚无法确认。
尽管传说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可以确定,汉字的发展确实经历了这些阶段。许慎的总结条理清晰,体现了他对文字发展动态性的深刻认识。他在序中指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这一见解无疑道出了文字作为文明基石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他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和语言学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开创者。许慎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编著《说文解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许慎师从经学大师贾逵,曾担任太尉府祭酒。他在2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说文解字》,归纳出汉字的540个部首。这部书保存了大量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此前的文字训诂,系统地提出了六书理论,从字形、字义和声读三方面对汉字进行了科学分析,成为1800年来研究汉字的经典之作。此外,他还著有《五经异义》和《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可惜这些著作已失传。
据记载,许慎早年性情淳朴笃实,博学多闻,受到马融的推崇。当时的人们称赞他:“《五经》无双许叔重。”他曾任郡攻曹,因学问出众被举荐为孝廉,后迁为洨长。许慎晚年完成《说文解字》,在病中派其子许冲将书献于朝廷,最终辞世于家乡召陵。其墓位于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东,墓碑记载和相关传说流传至今。
《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的经典著作,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保存古文字:《说文解字》记录了大量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此前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为后世研究古文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奠定文字学理论:许慎以六书理论为基础,从字形、字义和声读等角度对汉字进行分析,开创了系统研究文字的先河。
- 促进汉字研究:这部书不仅在过去对汉字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代和未来的汉字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说文解字》的传世,我们将无法完整了解秦汉以来的篆书,更无从研究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以及战国古文。
许慎的影响与纪念
许慎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后汉书》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分流别,专门并兴。”清代时,地方官员常前往许慎墓致祭。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郾城县知县温德裕立“孝廉许公之墓”碑;光绪年间,郾城县知县王风森立“许夫子从祀文庙碑”。1985年,许慎研究会首次会议时立下“重修许慎墓碑记”,并植柏182株,现存153株,象征三九之数。
如今,许慎祠堂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许慎路,成为缅怀和研究这位文字学家之地。
汉字的独特性与研究价值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象形文字。其输入计算机的便捷程度超越其他文字,这种特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而提到汉字的研究,首先便会想到许慎。
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不仅为古汉语与古文字研究奠定了基础,还对后世汉字规范与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部经典之作是研究汉字形、音、义的核心材料,至今仍是探索汉字起源与演变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