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陟陵切頁碼第269頁,第2字續丁孫
徵
異體徴
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卽徵之。
𢾷
古文徵。
附注段玉裁改為:「从𡈼从微省,𡈼微為徵。行於微而聞達者即徵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五反切知冰反頁碼第689頁,第3行,第1字述
召也。從𡈼、微省。𡈼爲徵,於微而文逹者即徵也。
鍇注臣鍇按:《尚書・序》: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召之也。《莊周》曰:「士有九徵而不變,則君子也。」彼徵,徵驗也。
反切………頁碼第689頁,第4行,第1字述
古文。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陟陵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1547頁,第3字許惟賢第678頁,第7字
召也。
段注召者,𧦝也。《周禮》司市典祀注,鄉飮酒禮注,《鄉射禮》注皆曰:徵,召也。按徵者,證也。驗也。有證驗,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故《士昏禮》注,《禮運》注又曰:徵,成也。依文各解。義則相通。
从𡈼。从微省。
段注會意。微卽𢼸也。陟陵切。六部。
𡈼微爲徵。
段注嫌上文未顯。故又明之。已上九字各本譌奪不可讀。今補正。
行於微而聞達者卽徵也。
段注聞各本作文。今依《韵會》訂。又說𡈼微之意。言行於隱微而聞達挺箸於外。是乃感召之意也。
古文。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本義為徵驗,有感斯來,故引申為招,相感招斯成,故又引申為成。
召也,恐非本訓,徵驗乃本訓。有感斯來,故引申訓招(當是召),相感召斯成。故又引申訓成。
字形解说
西周金文或作「」,從貝、?聲;或作「」,從彳、從貝、從又、?聲。東周金文則又作「」,改從口、?聲。戰國文字則據金文「」而省「貝」,成為從微省、?聲的字形;篆文與戰國文字稍有出入而構形之意相同,成為徵兆的意思。因徵兆是事物初見之時,隱微未顯,故從微;「?」是像從土從人,以示挺身而立,引申而有萌發出生之意。《說文》又收有古文「」,或許是從金文「」增形而來。隸書、楷書都和篆文構形一致,沒有變化。在六書中,金文字形屬於形聲,戰國文字之後則為形聲兼會意。規範字作「征」。
徵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30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677頁,第6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1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45頁,第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26頁,第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179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011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13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742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10頁,第7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37頁,第7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788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8302頁【補遺】第17245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71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712頁【崇文】第284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06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656頁,第1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348頁,第8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522頁,第1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792頁,第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