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fǎng ㄈㄤˇ

卷十三糸部共10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三

糸部

10画

U+7D21

妃㒳切

紡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妃兩切頁碼432頁,第21

紡網絲也。从糸方聲。

附注段玉裁改為「紡,紡絲也」。注:「紡,各本作網,不可通。唐本作拗,尤誤。今定為紡絲也,三字句,乃今人常語耳。」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妃兩切頁碼1027頁,第4行,第2

紡網絲也。從糸方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妃㒳切古音第十部頁碼2579頁,第3許惟賢1122頁,第6

紡紡絲也。

段注紡各本作網。不可通。唐本作拗。尤誤。今定爲紡絲也三字句。乃今人常語耳。凡不必以他字爲訓者,其例如此。絲之紡,猶布縷之績緝也。《左傳》。莒婦人紡焉以度而去之。葢緝布縷爲繩,亦用紡名也。《晉語》。執而紡於廷之槐。亦謂以紡縷繩縛之也。《聘禮》。賓裼迎大夫。賄用束紡。鄭曰:紡,紡絲爲之。今之縳也。縳見下文。白鮮支也。據此,是紡絲專用作絹也。

从糸。方聲。

段注妃㒳切。十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網絲」以絲縷縱橫相系。《晉語》「執而紡于庭之[槐]」,[紡]與縛陽唐與魚模對轉。曹操曰:「方馬埋輪」,方即縛,乃紡之借[一]。又别義為网絲。

引申為以絲縛之,即「執而妨于庭之槐」之紡。[一]《孫子•九地》:「方馬埋輪」,曹操注:「方,縛馬也。」

白话解释

纺,将麻绺扯成丝线。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方”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左從「糸」,右從「方」。篆文從糸、方聲。從「糸」,指絲縷;「方」表示音讀。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紡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54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1094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817頁
4說文校箋第569頁,第19字
5說文考正第512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1888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171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634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2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40頁,第10字
11標注說文第546頁,第14字
12說文注箋第4500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583頁【補遺】第17898頁
14通訓定聲第366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20頁【崇文】第4477頁
16說文句讀第1861頁
17章授筆記第540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149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197頁,第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