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nyīn

南音

常用词

朗读nán yīn

朗读ㄋㄢˊ ㄧㄣ

南音的意思

词语解释

南音nán yīn

1.南方音乐

2.虞舜南风歌。

3.南方口音

国语辞典

南音nán yīn

1.泛指南方的音乐或口音。

例证文选 · 张衡 · 南都赋》:“帝王臧其擅美,咏南音以顾怀。”
《文选 · 左思 · 吴都赋》:“登东歌,操南音。”

2.一种曲艺。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珠江三角洲。以木鱼书、龙舟歌为基础吸收扬州弹词曲种的音乐发展而成。有百年历史,以清唱为主。唱词多七字句格律严谨唱腔悠扬婉转,旋律优美。传统曲目以客途秋恨最著名

网络解释

南音 (中国古老乐种)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时期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持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还是用横抱拨弹。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泉州师范学院为南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南音的字义分解

  • 拼音 nán,nā 部首总笔画 9

    南 [ nán ]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 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2. 姓。 南 [ nā ] 1. 〔~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更多解释]

  • 拼音 yīn 部首总笔画 9

    音 [ yīn ] 1.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 声音。音乐(yuè)。音律。音色。音量。音区。音韵。音像。音容(声音、容貌)。弦外之音。 2. 信息,消息。 音信。佳音。音讯。 [更多解释]

南音的分字组词

近音词、同音词

南音的相关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