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烏甲切;《集韻》、《韻會》:乙甲切,𡘋音押。《玉篇》:小鳥也。《爾雅・釋鳥》:舒鳧,鶩。【註】鳧也。《禽經》:鴨鳴呷呷,其鳴自呼;鳧能高飛,而鴨舒緩不能飛,故曰舒鳧。《廣雅》:一名𩿣匹 —— 亦作鴄。
义又,水名,鴨淥。《唐書・地理志》:馬訾水出白山,色若鴨頭,號鴨淥水,今鴨淥江也。
音又,叶乙頰切,音謁。蘇軾〈畫鴈〉詩: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節;我衰寄江湖,我伴雜鵝鴨。又,叶於質切,音乙。蘇軾〈岐亭〉詩: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急;拊掌動鄰里,遶村捉鵝鴨。
音《說文》:从鳥,甲聲。《玉篇》亦作𩿼,別作𪀌。
注解
〔鴨〕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鳥部。
〔鴨〕字拼音是yā,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甲、鳥。
〔鴨〕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ā] ⑴ 鳥類的一科,嘴扁腿短,趾間有蹼,善游泳,不能高飛
鴨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鴨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