栫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類篇》徂悶切,音鐏。《說文》:以柴木壅水。亦木名。
音又,《唐韻》、《正韻》:在甸切;《集韻》、《韻會》:才殿切,音荐 —— 捕魚具。郭璞〈江賦〉:洊澱爲涔。見橬註。
义又,《博雅》:地籬也。《廣韻》:圍也。《左傳・襄十年》:囚諸樓臺,栫之以棘。
音又,司馬光曰:栫,徂門切,音存。今《集韻》不收。
索引
武英殿刻本: 第1250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523頁,第12字
標點整理本: 第469頁,第10字
《郭璞・江賦》洊澱爲涔。
謹照原文洊改栫。
《左傳・襄十年》囚諸樓臺,栫之以棘。
謹照原文襄十年改哀八年。
索引
愛日堂藏本: 第294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1頁,第11字
注解
〔栫〕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栫〕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iàn、zù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存。
〔栫〕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àn] ⑴ (用柴木)堵塞:“囚诸楼台,~之以棘。”⑵ 篱笆。㈡ [zùn] ⑴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栫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栫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