燾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徒到切;《廣韻》:胡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𡘋音導。《說文》:普覆照也。《小爾雅》:燾,覆也。《公羊傳・文十三年》:周公盛,魯公燾。【註】盛者新穀,燾者冒也,故上以新也。【疏】燾詁爲覆。若《周書》燾以黃土之類是也。周公盛者,謂新穀滿其器。魯公燾者,謂下故上新,裁可半平。【釋文】燾,徒報反。一本作濤 —— 音同。《廣韻》同「幬」。《集韻》或作𢅱。
义又,通作敦。《周禮・春官・司几筵》每敦一几。【註】敦讀曰燾,覆也。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徒刀切,音陶 —— 義同。
音又,《集韻》:陳留切,音儔 —— 義同。
义《集韻》或書作燽,《正字通》別从巾作𢅱。
注解
〔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燾〕字拼音是dà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壽、灬。
〔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ào] ⑴ “焘”的繁体字。⑵ 普照天下。《說文解字》:“燾,溥覆照也。”⑶ 覆蓋。同“幬”。《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如地之無不載也。”
燾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燾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