牼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口莖切;《集韻》、《韻會》:丘耕切,𡘋音鏗。《說文》:牛膝下骨也。
义又,人名。《春秋・襄十七年》:邾子牼卒。《左傳・昭二十年》:使少司𡨥牼以歸。《孟子》:宋牼將之楚。
音又,《廣韻》:戸耕切;《集韻》:何耕切,𡘋音莖 —— 義同。《春秋》:邾子牼。【釋文】徐音戸耕反。
音又,《集韻》:丘閑切,音慳。又,《集韻》:古定切;《類篇》:吉定切,𡘋音徑 —— 義𡘋同。
注解
〔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下,康熙部首是牛部。
〔牼〕字拼音是kē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牜、巠。
〔牼〕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kēng] ⑴ 牛胫骨。⑵ 古通“顅”,颈长。
牼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牼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