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𡹽
音《廣韻》:去羊切;《集韻》:墟羊切,𡘋音蜣。《說文》: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註】八國皆蠻夷戎狄,羌在西蜀叟。《史記・五帝紀》: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匈奴傳〉:西接月氏、氐、羌。【註】羌,三苗姜姓之別,舜徙于三危,今阿關之西南羌是也。
义又,屈原〈離騷〉:羌內恕己以量人兮。【註】羌,楚人語辭也。
义又,《玉篇》:卿也、反也、章也、强也。
义又,姓。《史記・秦始皇紀》:羌瘣伐趙。
音又,《集韻》:許亮切,音向 —— 羌量,烏雛飢困貌。
义《篇海》:俗作羗。
注解
〔羌〕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羊部。
〔羌〕字拼音是qiā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𦍌、儿,五行属木。
〔羌〕字造字法是会意兼形声。从人,从羊,羊亦声。本义是羌族,古代西部民族之一。
〔羌〕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iāng] ⑴ 中国古代西部的民族⑵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⑶ 文言助词,用在句首,无义:“~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⑷ 姓。
羌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羌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