脢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莫杯切;《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桮切,𡘋音枚。《說文》:背肉也。《玉篇》:脢者,心之上,口之下。《廣韻》:脊側之肉也。《正字通》:脢卽膂也。心繫於膂,以奠神明,宰庶務。《易・咸卦》:九五咸其脢。【註】脢者,心之上,口之下。【疏】子夏《易傳》曰:在脊曰脢。馬云:脢,背也。鄭云:脢,脊肉也。王云:脢,在背而夾脊。諸說不同,大體皆在心上。《博雅》:胛謂之脢。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莫佩切,音妹。又,《集韻》:莫代切;《正韻》:莫賄切,𡘋音䆀。又,《類篇》:茫歸切;《五音集韻》:無非切,𡘋音微 —— 義𡘋同。
音又,《五音集韻》:呼恢切,音灰。《易・咸卦》:咸其脢。王肅讀。
注解
〔脢〕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脢〕字拼音是mé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每。
〔脢〕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méi] ⑴ 背脊肉,脊椎两旁的瘦肉:“咸其~。”
脢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脢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