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之隴切;《集韻》、《韻會》:主勇切,𡘋音種。《說文》:癰也。《廣韻》:疾也。《周禮・天官・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註】腫瘍,㿈而上生創者。《爾雅・釋訓》:腫足爲尰。【疏】膝之下有瘡腫,是涉水所爲。
义又,膚肉浮滿也。《史記・倉公傳》:後五日當𦡈腫。《前漢・五行志》: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後漢・梁皇后紀》:從閒以來,加以浮腫。
义又,《釋名》:腫,鍾也,寒熱氣所鍾聚也。
义又,《增韻》:脹也。《管子・輕重篇》:無鹽則腫。
义又,瘣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旁不腫。【註】瘣也。
注解
〔腫〕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腫〕字拼音是zhǒ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重。
〔腫〕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ǒng] ⑴ 见“肿”。
腫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腫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