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

复制

shì ㄕˋ

正文・酉集上見部共12画
康熙字典

正文酉集上

見部

12画

U+8996

𥄙𥄚𥅭𥉙𤋇

視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見部

古文: 𥄙𥄚𥅭𥉙𤋇

集韻》:時利切;《韻會》:是義切;《正韻》:時吏切,𡘋音嗜。說文》:瞻也。博雅》:明也。易・履卦》:視履考祥。書・大甲》:視遠惟明。

又,《字彙》:看待也。左傳・成三年》:鄭賈人如晉,荀罃善視之。

又,《博雅》:效也。書・大甲》:視乃厥祖。【疏】言當法視其祖而行之。

又,《小爾雅》:比也。左傳・襄二十七年》: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曰視邾滕。【註】欲比小國。禮・檀弓》:公室視豐𥓓【疏】言視者不正相當,比擬之辭也。

又,猶納也。禮・坊記》: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註】不視,猶不納也。

又,猶敎也。儀禮・鄕射禮》:命釋獲者設中,遂視之。【註】視之,當敎之。

又,《釋名》:視,是也,察是非也。

又,《禮・曲禮》:兔曰明視。【疏】兔肥,則目開而視明也。又,《儀禮・士虞禮》:明齊溲酒。【鄭註】明齊,當爲明視,兔腊也。

又,《山海經》:狄山有視肉。【註】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又,山水名。山海經》:帝囷山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又】葴山,視水出焉。【註】或曰:視宜爲瀙。瀙水,今在南陽。

又,人名。陶潛《羣輔錄》:伏羲六佐,其一曰視默,主災惡。

又,姓。見《姓苑》。

又,通作示。詩・小雅》:視民不恌。【箋】視,古示字。前漢・高帝紀》:視項羽無東意。史記》作示。【師古註】《漢書》多以視爲示,古字通用。

又,《廣韻》:承矢切;《集韻》、《韻會》:善旨切;《正韻》:善指切,𡘋嗜上聲 —— 義同。

又,《玉篇》:看也。書・洪範》:五事,二曰視。【疏】視,常止反。

又,《詩・小雅》「小人所視」,叶上矢履。

索引

武英殿刻本: 第2715頁,第15

同文書局本: 第1134頁,第21

標點整理本: 第1108頁,第19

注解

〔視〕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見部

〔視〕字拼音是sh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礻、見

〔視〕字造字法是會意兼形聲。从見示,示亦聲。見,看見。示,表現。本义是看。

〔視〕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ì] ⑴ 看。《説文•見部》:“視,瞻也。”⑵ 觀察;審察。《釋名•釋姿容》:“視,是也,察其是非也。”⑶ 看待;對待。《字彙•見部》:“視,看待也。”⑷ 照顧;照料。《國語•晋語八》:“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必以賄死。’遂不視。”⑸ 效法。《廣雅•釋詁三》:“視,效也。”⑹ 比照,比較。《小爾雅•廣言》:“視,比也。”⑺ 治理,處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稱疾,不視事。”⑻ 接納。《禮記•坊記》:“故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⑼ 周時諸侯使卿以大禮代謁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聘曰問,殷覜曰視。”⑽ 教導。《儀禮•鄉射禮》:“命釋獲者設中遂視之。”⑾ 活,生存。《老子》第五十九章:“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⑿ 通“示”。以事或物示人;表示。《書•洛誥》:“公既定宅,伻來,來視予卜休恒吉。”⒀ 通“指”。發令。《列子•湯問》:“肆咤則徒卒百萬,視撝則諸侯從命。”⒁ 水名。即涀水,在河南省葉縣西。《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三十里曰雅山,灃水出焉,東流注于視水。”⒂ 姓。《萬姓統譜•紙韻》:“視,見《姓苑》。”

視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視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