蒨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倉甸切,音倩 —— 草盛貌。左思〈吳都賦〉:夏{曄}冬蒨。湛方生〈稻苗讚〉:蒨蒨嘉穀。
义又,鮮明貌。束皙〈補白華〉詩:蒨蒨士子。
义又,《儀禮・士冠禮》〔註〕:齊人名蒨爲韎韐。
义又,木名。《山海經》:敖岸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郭註】說者曰:蒨、舉,皆木名也。
义《集韻》:又與𦵻茜通。
注解
〔蒨〕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蒨〕字拼音是qi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倩。
〔蒨〕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iàn] ⑴ 茜草。根可作絳色染料。《文心雕龍•通變》:“夫青生於藍,絳生於蒨。”⑵ 絳色。《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蒨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⑶ 木名。《山海經•中山經》:“(敖岸之山)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⑷ 青葱貌。《玉篇•艸部》:“蒨,青葱之皃。”⑸ 姓。《正字通•艸部》:“蒨,姓。見《姓苑》。”
蒨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蒨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