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煑仍切,音烝。《說文》:折麻中榦也。《詩・小雅》:以薪以蒸。【箋】麤曰薪,細曰蒸。《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內外饔之事。【註】自然小者曰蒸也。
义又,衆也。《詩・大雅》:天生蒸民。又,地名。《吳越春秋》:吳王召公孫聖,使門人提之蒸丘。
义又,通烝。《爾雅・釋天》:冬祭曰蒸。【註】進品物也。
音又,《類篇》:諸應切,音證 —— 氣之上達也。《列子》〔註〕:溫蒸同乎炎火,音去聲。潘尼〈苦雨賦〉:氣觸石而結蒸,雲膚合而仰浮。
义《羣經音辨》:蒸,經典蒸祭之蒸多去草,以此爲薪蒸。
《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內外饔之事。〔註〕自然小者曰蒸也。
謹照原文内外改外内。註改疏。
注解
〔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蒸〕字拼音是zhēng,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艹、烝、;、䒱、灬,五行属木。
〔蒸〕字造字法是形声。烝声。本义是麻秆。
〔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ēng] ⑴ 热气上升⑵ 用水蒸气的热力把东西加热或使熟⑶ 古代以麻秸、竹木制成的火炬⑷ 细小的木柴。
蒸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蒸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