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

复制

shǔ ㄕㄨˇ

正文・申集上艸部共20画
康熙字典

正文申集上

艸部

20画

U+85AF

薯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唐韻》:常恕切 —— 薯蕷。俗藷字。詳藷字註。

索引

武英殿刻本: 第2539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1062頁,第45

標點整理本: 第1032頁,第46

注解

〔薯〕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薯〕字拼音是shǔ,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艹、署,五行属

〔薯〕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ǔ] ⑴ 〔~莨〕 ➊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有缠绕茎,地下块茎,可用来染棉、麻织品; ➋ 这种植物的果实。⑵ 〔~蓣〕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块根为圆柱形,可食。通称“山药”。⑶ 〔甘~〕 ➊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蔓匍匐地面。块根可食,亦可制糖和酒精; ➋ 这种植物的块根。均通称“红薯”、“白薯”;亦称“番薯”、“山芋”、“地瓜”、“红苕”。⑷ 〔马铃~〕 ➊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茎可食; ➋ 这种植物的块茎。均亦称“土豆儿”、“山药蛋”、“洋芋”。

薯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薯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