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巿玉切;《集韻》:殊玉切,𡘋音屬。《說文》:葵中也。《淮南子・說林訓》:與蜀狀相𩔖,而愛憎異也。《詩・豳風》:蜎蜎者蠋。本作蜀。詳蠋字註。
义又,獸名。《山海經》: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其文如虎,名曰鹿蜀,佩其皮尾,宜子孫。
义又,《韻會》:雞大者謂之蜀雞。
义又,巴蜀,地名,秦置蜀郡,卽益州地。
义又,《爾雅・釋山》:獨山,蜀。【疏】山之孤獨者名蜀。
义又,《字彙補》:祠器也。《管子・形勢篇》:抱蜀不言而廟堂既脩。
音又,同「睽」。見《歸藏易》。楊愼曰:蠲字從蜀爲聲,音圭,則蜀固有圭音矣。
《爾雅・釋山》獨山,蜀。
謹照原文獨山改獨者。
注解
〔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蜀〕字拼音是shǔ,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𦉶、虫、;、罒、𠣜,五行属金。
〔蜀〕字造字法是象形。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本义是蛾蝶类的幼虫。后作“蠋”。
〔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ǔ] ⑴ 中国四川省的别称⑵ 中国朝代名⑶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蜀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蜀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