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𡘋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失既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
义又,《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
义又,《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
义又,《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
义又,《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
义又,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义又,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張流切,音輈 —— 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又作輈。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徒弔切,迢去聲。《玉篇》:選調也。《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註】下令調斂也。《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師古註】謂選發之也。又,〈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師古註】選也。又,〈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師古註】遷也。
义又,《玉篇》:度也。《增韻》:算也。《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下千家。【師古註】謂算度之也。
义又,《玉篇》:求也。
义又,《類篇》:賦也。《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又,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
义又,《廣韻》:韻調也。《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
义又,《韻會》:詩也。
音又,叶從紅切,音同。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注解
〔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調〕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iào、tiá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周。
〔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iáo] ⑴ 均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