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㝿
音《唐韻》:布火切;《集韻》、《韻會》、《正韻》:補火切,𡘋音播。《說文》:行不正也。一曰足排之。《篇海》:足偏廢。《易・履卦》:跛能履。《禮・問喪》:跛者不踊。《榖梁傳・成元年》:衞孫良夫跛。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彼義切;《正韻》:兵媚切,𡘋音賁 —— 偏任也。《禮・曲禮》:立⽏跛。【註】跛,偏也。又,〈禮器〉:有司跛倚以臨祭。【註】偏任爲跛,依物爲倚。
音又,《集韻》:滂禾切,音頗 —— 人名。《類篇》:楚有薳跛。
注解
〔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足部。
〔跛〕字拼音是bǒ,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𧾷、皮,五行属水。
〔跛〕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足,皮声。本义是瘸,腿或脚有毛病。
〔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ǒ] ⑴ 腿或脚有病,走路时身体不平衡,瘸
跛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跛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