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yuè ㄩㄝˋ

卷二走部共12画
说文解字

卷二

走部

12画

U+8D8A

王伐切

𧻂

越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王伐切頁碼47頁,第11

𧻂

異體

𧻂度也。从𧺆戉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于厥反頁碼140頁,第2行,第1

𧻂度也。從走戊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王伐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53頁,第6許惟賢112頁,第8

𧻂度也。

段注與《辵部》𨒋字音義同。《周頌》。對越在夭。箋云:越,於也。此假借越爲粤也。《尙書》有越無粤。《大誥》、《文矦之命》越字魏三體石經作粤。《說文》引粤三日丁亥。今《召誥》作越三日丁巳。

从走。戉聲。

段注王伐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跳遠。

「對越在天」,箋云:「越,於也」,不通,越為揚。干戈且揚,或作斧越。揚州或作越。飛揚或作飛越。對越者,對揚也,「對揚王休」是也。[一]

跳遠。

跳遠也。[一]《詩•周頌•清廟》:「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鄭玄箋:「越,於也」《詩•大雅•江漢》:「虎拜稽首,對揚王休」。《書•說命下》:「敢對揚天子之休命」。孔傳:「答受美命而稱揚之」

白话解释

越,度过。字形采用“走”作边旁,采用“戉”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越」字作「戉」,本像斧鉞之形,象形,借為古方國名;後來增添「阜」旁作「」,用作方國標識,六書為形聲,皆不從「走」;戰國清華簡《繫年》繼承金文,吳越之「越」都寫成「戉」。至戰國晚期秦簡文字和篆文,始借用從走、戉聲的「越」字,來表示「越」國。《說文・走部》:「越,度也。从走、戉聲。」左形右聲,篆文至秦漢隸書,構形相同。形符「走」篆文左上「夭」形隸變寫成「土」形,末筆向右延伸,致使聲符「戉」偏居右上,楷書直接承襲隸書寫法。從走,表示跨越之行動;從戉,表示音讀,是不示義的聲符,本義為跨越。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越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8頁,第11字
2陳昌治本第133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114頁
4說文校箋第63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57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197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57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89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305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6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62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487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317頁【補遺】第16330頁
14通訓定聲第2744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38頁【崇文】第549頁
16說文句讀第181頁
17章授筆記第74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200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57頁,第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