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
复制鬲字概述
纠错〔鬲〕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é、lì),部首是鬲部,总笔画是10画。
〔鬲〕字是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𠮛、𦉰、丨”,五行属木。
〔鬲〕字造字法是象形。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本义是古代炊器。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鬲〕字仓颉码是MRBL,五笔是GKMH,四角号码是10227,郑码是AJLD,中文电码是7601,区位码是5610。
〔鬲〕字的UNICODE是U+9B3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9730,UTF-32:00009B32,UTF-8:E9 AC B2。
〔鬲〕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4467。
鬲的笔顺
纠错- 横
- 竖
- 横折
- 横
- 竖
- 横折钩
- 点
- 撇
- 横
- 竖
鬲的意思
纠错鬲
1
基本解释
◎〔~津河〕古水名,即今漳卫新河,是中国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
详细解释
鬲
2
基本解释
◎古代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
详细解释
名词
1.(象形。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本义:古代炊器。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同本义。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鬲如(形状突起高绝如鬲鼎的样子)
tripod;
2.另见 gé。
鬲字的翻译
纠错- type of caldron with three hollow legs; name of a state; KangXi radical number 193
- Ge (Eig, Fam), Radikal Nr. 193 = Kochtopf, Metalltopf
- type de chaudron en céramique à trois pieds creux
鬲的国语辞典解释
鬲
1
详细解释
名
1.人体的经穴。位于脊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处的经穴。
《三国志 · 卷二九 · 魏书 · 方技传 · 华佗传》:“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2.人名用字。如殷末有贤人胶鬲。
鬲
2
详细解释
名
1.一种古代的炊具。圆口,似鼎有三足,足部中空,便于加热炊煮。
《说文解字 · 鬲部》:“鬲,鼎属也,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汉书 · 卷二五 · 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其空足曰鬲。”
2.一种古代丧葬时所用的瓦瓶。
《礼记 · 丧大记》:“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
3.二一四部首之一。
鬲的两岸词典解释
鬲
1
详细解释
1.人体的穴位(鬲俞)。位于脊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处。
2.姓。
鬲
2
详细解释
1.古代一种似鼎的炊具。圆口,三足中空,便于加热炊煮。
陶鬲、青铜鬲。
2.二一四部首之一。
鬲的字源字形
纠错 商 甲骨文 宾组
商 甲骨文 出组
商 甲骨文 历组
商 金文 商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或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中期
楚〔战国〕 简 郭店
楚〔战国〕 简 上博
汉 简 张家山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隶释 隶续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