䶥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側加切;《集韻》:莊加切,𡘋音樝。《說文》:齬齒也。《廣韻》:䶥牙。《玉篇》:齒不正。
音又,《廣韻》、《集韻》𡘋鋤加切,音查。又,《集韻》、《類篇》𡘋狀所切,音鉏 —— 義𡘋同。
索引
武英殿刻本: 第3679頁,第1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35頁,第40字
標點整理本: 第1538頁,第35字
注解
〔䶥〕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齒部。
〔䶥〕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ǔ、zhā,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齒、虘。
〔䶥〕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 ⑴ 〔䶥齬〕同“齟齬”。上下牙齒對不齊。《集韻•語韻》:“齟,齟齬,齒不相值。或从虘”㈡ [zhā] ⑴ 牙齒不平正。《玉篇•齒部》:“䶥,齒不正也。”《廣韻•魚韻》:“䶥,齒不齊兒。”㈢ [ch] ⑴ 〔䶥䶥〕五彩鮮明。宋趙叔向《肯綮録•俚俗字義》:“五采鮮明曰䶥䶥。”
䶥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䶥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