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𥝤
音《唐韻》、《集韻》、《韻會》:力至切;《正韻》:力地切,𡘋音詈。《說文》: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利者,義之和也。《前漢・鼂錯傳》:兵不完利,與空手同。
义又,《廣韻》:吉也、宜也。《易・賁卦》:利有攸往。
义又,私利也。《莊子・騈拇篇》:小人以身殉利。
义又,《禮・坊記》:先財而後禮,則民利。【註】利猶貪也。
义又,《前漢・高帝紀》:徙齊楚大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註】師古曰:利謂便好也。
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軸有三理,三者以爲利也。【註】利,滑密也。
义又,州名。《韻會》:巴蜀地。晉西益州,梁改利州。
义又,姓。《韻會》:漢有利乾,爲中山相。
音又,《韻補》叶音棃。〈古樂府〉:雨雪霏霏雀勞利,長觜飽滿短觜饑。
注解
〔利〕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刀部。
〔利〕字拼音是l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禾、刂,五行属火。
〔利〕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是刀剑锋利,刀口快。
〔利〕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ì] ⑴ 好处,与“害”“弊”相对⑵ 使顺利、得到好处⑶ 与愿望相符合⑷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⑸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⑹ 姓。
利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利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