琱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都寮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聊切,𡘋音貂。《說文》:治玉也。一曰石似玉。《廣韻》:琱琢。《前漢・郊祀志》:𤰐黻琱戈。【師古註】琱戈,刻鏤之戈也。張衡〈南都賦〉:圓方琢琱。《抱朴子・名實卷》:駑蹇矯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
义又,畫也。《前漢・貢禹傳》:牆塗而不琱。【師古註】琱與彫同,畫也。
义又,通作雕。《爾雅・釋器》:玉謂之雕,雕謂之琢。《禮・王制》:雕題交趾。
义又,通作彫。《孟子》:使玉人彫琢之。《後漢・杜林傳》:斲彫爲樸。
义又,通作錭。《荀子・禮論篇》:錭刻黼黻文章,以塞其目。
义又,或作敦。《詩・周頌》:敦琢其旅。【註】敦,與琱同。
义又,《集韻》或作㓮。詳㓮字註。
《荀子・禮論篇》錭刻黼黻文章,以塞其目。
謹按所引錭刻黼黻二句在富國篇不在禮論篇,謹照改富國篇。
注解
〔琱〕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上,康熙部首是玉部。
〔琱〕字拼音是diā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周。
〔琱〕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iāo] ⑴ 治玉;雕刻。后作“雕”。《説文•玉部》:“琱,治玉也。”桂馥義證:“《初學記》:‘琱,治璞也。’或借‘雕’字。《釋器》:‘玉謂之雕。’”《廣韻•蕭韻》:“琱,琱琢。”《文選•張衡〈思玄賦〉》:“轙琱輿而樹葩兮,擾應龍以服路。”李善注:“琱輿,琱玉之輿。”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鐫犀為軸,琱玉為龍。”⑵ 似玉的石。《説文•玉部》:“琱,石似玉。”⑶ 琢磨;推敲。宋楊萬里《寒食雨作》:“老來不辦琱新句,報答風光且一篇。”⑷ “彫”。雕画纹饰。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孚部》:“琱,叚借為彫。”《漢書•貢禹傳》:“牆塗而不琱,木摩而不刻。”顔師古注:“琱字與彫同。彫,畫也。”又《王莽傳下》:“為銅薄櫨,飾以金銀琱文,窮極百工之巧。”顔師古注:“琱字與彫同。”又有雕画纹饰的。《漢書•郊祀志下》:“賜爾旂鸞黼黻琱戈。”顔師古注:“琱戈,刻鏤之戈也。”五代馮延巳《鵲踏枝》之十二:“玉勒琱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鏡花緣》第十回:“身穿白布箭衣,頭上束著白布漁婆巾,臂上跨著一張琱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