荑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𡘋音啼。《玉篇》:始生茆也。《詩・邶風》:自牧歸荑。〈衞風〉:手如柔荑。
义又,草木初生貌。《晉書・郭璞傳》:蘭荑爭翹。謝靈運詩:草木荑綠柳。
义又,草也。《孟子》:苟爲不熟,不如荑𥟑。通作稊。
音又,《廣韻》:以脂切;《集韻》:延知切,𡘋音夷。《爾雅・釋草》:莁荑,蔱蘠。【註】莁荑,草名,一名白蕢。
义又,芟刈曰荑。《周禮・地官》:凡稼澤,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义或作䄺。
《謝靈運詩》草木荑綠柳。
謹照原詩草木改原隰。
注解
〔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荑〕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í、t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艹、夷,五行属木。
〔荑〕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夷声。本义是茅草的嫩芽。
〔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í] ⑴ 割除田里的野草,引申为削平㈡ [tí] ⑴ 茅草的嫩芽⑵ 草木初生的嫩芽⑶ 一种似稗的杂草,通“稊”
荑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荑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