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ㄈㄚ

卷十二弓部共12画
说文解字

卷十二

弓部

12画

U+767C

方伐切

𤼲

發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方伐切頁碼428頁,第18

異體𤼲

發䠶發也。从弓癹聲。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初字从弓,以小點表示發射時弓弦撥後不斷顫動之形,隸定作『𢎥』;其後或又加『攴』、加『又』,『𢎥』形則或省為『弓』形。春秋以後或加『癶』聲,楚系文字从弓、癹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方伐切頁碼1021頁,第3行,第1

發射發也。從弓癹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方伐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564頁,第2許惟賢1114頁,第2

發䠶發也。

段注詩曰:壹發五豝。引申爲凡作起之偁。

从弓。癹聲。

段注方伐切。十五部。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弓、從攴。「弓」表示弓箭、射箭;「攴」為手持拄杖,與手有關。二者相合,正像以手拉弓射箭之形。金文或加「?(癶)」聲作「」,或改攴為矢作「」。戰國楚系文字仍為從弓、從攴、?聲,而秦系文字則改攴為殳,成為從弓、癹聲的結構,為篆文、隸書及楷書等字形之所本。「?」為二足相背不順,「癹」為用兩腳踏除雜草,二者於此皆作為不示義的聲符。在六書中,甲骨文字形屬於異文會意,金文至楷書字形則屬於形聲。規範字作「发」。

發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48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1086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811頁
4說文校箋第566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509頁,第1字
6說文今釋第1878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3155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631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13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38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543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447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2526頁【補遺】第17888頁
14通訓定聲第2717頁,第5字
15說文義證第1115頁【崇文】第4457頁
16說文句讀第1850頁
17說文新證第880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083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88頁,第2字